6月30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全球首场神经影像诊断“人机大战”落幕。如赛前所预料,人工智能胜出。最终,医生队正确率66%,AI以87%的正确率胜出。B组比赛围绕脑血管疾病CT、MRI影像判读、血肿预测出题,10名医生在半小时内回答相同的30道题,最终成绩63%,不敌AI的成绩83%。
据了解,本次参赛的“BioMind天医智”是国内第一款用于医疗脑病预测的人工智能产品。该产品不仅仅能够判断脑出血是不是扩大或者恶化,还能针对多种良性、恶心肿瘤做出判断。通过“BioMind天医智”不仅可以提高疾病的判别率还能提供工作效率。
不过目前,人工智能产品还只是作为医生的助手,所有人工智能判读过的影像,最终都还是由医生进行审核。
对于基层医院而言,像“BioMind天医智”这类平台目前在国内市场,尤其偏远的地方医院,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另一方面,对于年轻的医生而言很多病症都还没有接触过,“BioMind天医智”能像一个超级助理,帮助、指导年轻的医生。对于资深医生而言,“BioMind天医智”能够将原来花费几小时分析切片的时间缩短到几秒钟。
而在国际医疗领域,德国的Nils Strodthoff和Claas Strodthoff研究出一种算法能够检测人类心脏病,并且达到了与人类心脏病学家相似的水平。他们建立了148个心电图记录的数据库,这些记录来自心肌梗死患者和52个健康对照组。他们使用滑窗技术向神经网络提供数据,其中每个窗口至少包含3个心跳。
研究小组将90%的数据用于训练神经网络,以发现心脏病发作的迹象。该检测在当前的数据库中打败了目前最先进的方法,并且达到了与人类心脏病学家相似的水平。更重要的是,这些机器倾向于优先运用人类心脏病学家已经在用的诊断方法的数据。
总结:不管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应用的现状如何,不可否认其已逐渐渗透到医学领域并被大家认识、应用。这也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大多数人,或者至少有一部分人,将会通过机器来诊断病情。目前未来,更多患者和医生将受益人工智能带来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