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看来还需要更长时间的另一个原因,是智能家居和物联网这些名词本身就欠妥当;有太多人──包括业界领导者、媒体、分析师和终端使用者在内──都混淆了“智能(smart)”与“连网(connected)”这两个概念。
看着关于物联网市场未来发展的庞大数字与令人惊艳的预测,令人感觉前途一片光明、没什么需要担心的…对吗?但是,这些乐观的预测有可能无法实现,同时有越来越多的产业人士私底下都在抱怨,物联网和智能家居革命可能还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实现。
几乎所有的科技媒体──无论读者对象是消费者、厂商或工程师──都在热烈讨论不断涌现的智能家居(SmartHome)技术,将之视为产业界的下一件大事;而各家分析师与产业人士也纷纷做出大胆预测:
▲Deloitte表示:“2015年,无线物联网(IoT)设备出货量将达10亿台,比2014年增加60%,设备安装量将达到28亿台。”
▲Gartner表示:“2015年将有49亿台连网设备投入使用(比2014年增加30%),到2020年将达到250亿。”
▲IDC表示:“2015年每分钟新增4,800台终端设备;到2020年该数字将增至7,900。物联网设备安装量将从2014年的103亿台,在2020年增加至295亿台。”
▲世界经济论坛(EconomicWorldForum)指出:“到2020年,全球将有超过50亿人口连网,更别提还有500亿台连网设备。”
▲Cisco表示:“物联网是一个到2020年将有多达500亿台设备链接互联网的世界,相当于地球上平均每个人拥有6台连网设备。”
以上都是关于物联网市场未来发展的庞大数字与令人惊艳的预测,感觉前途一片光明、没什么需要担心的…对吗?但是,这些乐观的预测有可能无法实现,同时有越来越多的产业人士私底下都在抱怨,物联网和智能家居革命可能还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实现。
这是为何?原因不止一个,但消费性电子产业大厂之间对于新技术将采用谁的通讯协议和平台明争暗斗。我们如何让所有的连网设备都能相互沟通?已经有许多厂商加入竞争,新的参与者还在不断涌现,正形成一个充满不确定性与疑惑的市场氛围,让设备制造商与解决方案供货商感到前途茫茫。
这些设备制造商应该采用哪一种技术协议?是ZigBee、Apple的HomeKit、AllseenAlliance的AllJoyn还是英特尔(Intel)的OIC(OpenInterconnectConsortium),还是其他802.15.4技术?市场上目前存在太多相互竞争的选项。
或者,为应对未来的技术变化,设备制造商该设计能够支持多种通讯协议的无线链接芯片和软件?但这样做相当复杂且成本高昂。而且我们可以想象,如果设备、家电和系统开发商都还抓不准未来方向,终端使用者和应用程序设计师只会茫然。
这种市场竞争正在拖累物联网技术被采用的速度,许多关注此一新兴市场的产业权威人士和分析师都曾提及这点。
消费者真的需要物联网吗?
智能家居革命看来还需要更长时间的另一个原因,是智能家居和物联网这些名词本身就欠妥当;有太多人──包括业界领导者、媒体、分析师和终端使用者在内──都混淆了“智能(smart)”与“连网(connected)”这两个概念。
大多数宣称是“物联网”或“智慧”的设备只是连网设备,也就是让设备能连上互联网,因此使用者能通过智能手机经由网络监测并控制该设备,还谈不上智慧。没错,这样虽然可能比较方便、节省时间,但还不能算是“智慧”。
智慧意味具备理解力(intelligence),意味着设备和解决方案能够分析馈入的数据,然后能做出决策去控制或启动家中或工厂中的设备,不需要有人亲自按下开/关按钮。但目前大多数所谓的智能设备,只比能通过互联网远程控制的设备多那么一点点功能。
而所谓的“智慧”家庭,意味着在房子里有个传感器网络,负责量测和监控整个环境──但不只是“现在气温几度?”这种基本信息,可能还包括家里有哪些人、他们在家中什么位置,甚至是在某个日期/时间他们通常会做什么等等讯息。
然后该系统会利用其智能以及所掌握的住户信息,做出是否打开窗户,开/关暖气、空调、电灯或娱乐系统,以及是不是要启动保安系统等决定;如果供水系统发生漏水,它还能关闭总开关并且通知维修人员。
那么所谓的可穿戴设备呢?现在许多人手上都戴着“智能手环”监测自己的健康状况,但这些并不能叫做“智能”设备;真正的智能手环应该是会把收集到的资料,发送给个人化的在线健身教练做分析,然后为使用者提供努力方向的建议,鼓励改变用户改变行为模式、过更健康的生活。
要销售服务、而不只是连网设备
想象一下私人管家的概念;通常有钱人会聘请管家,是因为这些专业服务人士接受过相关训练,能充分掌握一个家庭的情况并提供恰当的服务。他们不需要经过程序设定就会开门、开灯。
同样地,产业界应该以“服务联网(InternetofServices)”的概念来营销物联网,不是把关注焦点放在智能门锁、智能窗户传感器、物联网中枢或网关等“物”,而是把视野范围放宽,思考智能家居这位“管家”能做些什么,让我们的生活更安全、方便、有效率?
不考虑那些肯花大钱、不怕麻烦的创新科技早期使用者,大多数消费者并通常不愿意购买和安装那些还需要自己设定程序、排除障碍才能开始使用的所谓“智能设备”,也不希望那些产品需要用户持续监测和管理。相反的,消费者想要能完全自动、自主运作的智慧服务,例如住宅保安、个性化居家照明和环境控制,以及为家里自动采购、补给生活日用品。
想象一种智能家居医疗保健服务,除了能追踪家中成员的服药时间、服药状况,还能追踪药品数量并在库存减少时自动采购补齐;甚至这种服务还可分析人们所服药物组合,将可能会引起副作用的药物组合在数据库进行比对,如果发生任何异常或危险状况,该医疗服务还能够监测使用者的生命征象。
还有一种已经问世的服务──所谓的银发族生活照护解决方案(SeniorLifestylesolutions),能掌握年长者在家中的生活情况,并在发生异常时(例如使用者未起床、或未在固定时间起来用早餐等等)通报亲友或医护人员。总之这种“个人化智能家居管家”,需要负担各种大大小小的任务,帮助我们维护舒适居家环境、改善生活方式。
智能家居管家和服务供货商
借助营销服务而不只是连网设备,为企业/组织开启了一扇提供专属服务的大门,只要具备技术、环境和连结技术方面的专长,就有机会进入并经营服那些服务;很多消费者会愿意支付一小笔费用,让服务供货商帮忙安装智能设备、设定网络,并负责管理智能家居服务。
目前,新兴的智能家居产业往往还需要使用者自己研究各种技术、做出正确选择,与智能设备卖家议价,再把系统带回家并进行安装;硬件安装完成后还得设定程序、管理与监测。其实大多数人会愿意每月支付一小笔费用让专人代劳。
如何为消费者降低这些服务成本?服务供货商可能对安装/管理硬设备仅收取少数费用、甚至完全免费,而为回收设备本身、云端智能以及整套服务的成本,服务供应者可能会收集终端使用者的日常生活方式数据,例如起居模式、日常活动时程、买了哪些产品、以及能源消耗最大量的时段等等,然后将这些数据出售。这种商业模式已经有很多网络业者成功运作,套用在智能家居服务上有何不可?
是时候以一种新角度来思考我们科技产业该如何营销、发挥智能家居(智慧物联网)潜力;通过对消费者、商业、政府和企业用户提供他们想要的─有效的服务应用程序以及管理完善的解决方案、而不是都得自己动手,科技产业能进一步加速将这个世界“智慧化”,从而让人们的生活更安全、更有效率也更舒适,而且不用花大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