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被写入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新基建”被不断提及。以腾讯、阿里巴巴、华为为代表的科技公司,纷纷宣布加持新基建。从阿里的3年再投2000亿元,到腾讯的5年5000亿元,不断攀升的投入背后,“数字底座”成为巨头们瞄准的方向,尤其是在智慧城市建设这张拼图上,既有竞争,更需合作。
从应用服务到底层平台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将是未来一个重点投入方向,数字孪生城市已经从规划部署,进入规模化实施阶段。”6月22日,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总裁汤道生在腾讯云数字孪生城市峰会上透露。
所谓数字孪生城市,是指通过把真实的城市运行映射到数字化虚拟世界里,从而实现对各种城市管理问题的全面感知、科学分析和精准应对。前不久,国家发改委明确提出,数字孪生等七项技术,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技术”。
事实上,智慧城市概念在我国已经提及十年有余。过去主要以交通、安防等垂直服务为主导,如今正逐渐转变为以整体数字空间为载体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随着城市数据的丰富,通过IOT、摄像头、激光雷达的技术,并利用人工智能、AR、VR等技术重建三维空间,建立实体空间的数字孪生,正在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主流模式。
尤其是今年以来,我国已经有5个省和15个市县出台相应文件或意见稿,明确推进CIM(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及智慧城市试点或标准。在政策和市场作用下,互联网巨头纷纷进行战略布局。今年4月,腾讯云推出了智慧城市底层平台CityBase,据悉这也是腾讯云首次进军CIM领域。
除了政策作用,腾讯瞄准城市空间建设,与当下智慧城市建设现状有关。目前大多数公司进行智慧城市建设集中于服务层,尤其是数字政府这类更贴合应用层的内容建设,数字空间是被忽略的,因此导致各个方面的资源调度、数据的“保鲜”存在问题。
腾讯云副总裁万超告诉记者,城市构成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和人,以往腾讯的智慧城市建设工作,主要围绕人展开,聚焦在教育、医疗、文旅、政务等方面,而CityBase则是聚焦在城市的地上地下基础设施,要将建筑、路桥、管线、管网等进行全面数字化。
汤道生认为,未来基于强大数字底座,构建统一智慧城市数据模型,可以让所有的人、物、空间在平台中同步融合,城市运行将更加有序、高效、智能。硬件设施也会从单点建设到一体推广。
传统智慧城市建设当中很多城市在摄像头、红绿灯等硬件上面建设不均衡,单点数据多、全局分析少,而在智慧城市底层平台上一系列的公共服务的数据资产会沉淀下来,针对不同的管理需求来综合分析,以三维可视化的方式来呈现,协助政府更好进行城市设计与道路规划,解决交通拥堵等城市病问题。
多元数据融合挑战
在智慧城市建设上,各家的打法并不相同。阿里巴巴主要以云为起点和支撑,通过业务中台+数据中台,参与建设城市大脑。华为因其网络设备厂商基因,更强调从5G端,切入智慧城市数字基础建设。而腾讯则在“社交+内容”应用服务之外,开始通过腾讯云、算法平台等向基础建设渗透,更强调连接和赋能作用。
根据“AI智道”发布的2015-2020年科技巨头中标的117个智慧城市(城市大脑)项目信息显示:华为系中标11个项目中标金额38亿,腾讯系中标33个项目中标金额35亿,阿里系中标68个项目中标金额23亿,百度系中标1个项目中标金额1.4亿。
在业内看来,几家在智慧城市领域的应用场景和投资重点基本一致,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仍处于初期,各家几乎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如何破解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重复建设、信息烟囱、数据孤岛等问题仍是顽疾。
万超说,多元数据之间的融合是最大的挑战,宏观而言,智慧城市建设数据量非常之大,如何把不同的数据进行结合或轻量化,存在一定的难度。“技术并非难题,从思想意识而言,管理者或行业领导者不是不愿意打通,更多是想看到意义和目标在哪里。”
例如在解决建筑行业数字化问题上,一栋楼的建设就涉及到业主、施工单位,包括各管理部门的管理诉求,业主方的管理进度与施工方的进度也不一样,如何在平台上调动相关方进行联动并非易事。
腾讯云CIM产品总监李洪飞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不仅仅需要技术,更重要的是要具备生态圈集成能力。“腾讯原来做To C业务是把人和人连接在一起,现在我们要把组织连接在一起,把产业连接在一起,去改变整个产业的效率。” 据了解,目前,腾讯已经和东华软件、飞渡科技、地厚云图、大象云、有明云等达成合作。
在专家看来条块化管理是信息孤岛存在的根源,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总体规划。“数字孪生城市的建设需要从需求出发,以用促建,其目的是提升城市运维管理效率,提升人民工作生活品质。而这个过程则需要智慧化的支撑来打通当前的城市数据壁垒,帮助智慧城市发展从碎片化走向系统化。”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建民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