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数据公司(IDC)最新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软件及应用(2019下半年)跟踪》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人工智能软件及应用市场规模达28.9亿美元,包括硬件在内,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60亿美元。
到2024年,中国人工智能软件及应用市场规模将达到127.5亿美金,2018-2024年复合增长率达39.0%。
在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带来了重要的影响,在疫情防控中,对人工智能、安防技术的需求达到新的高度。
在今年2月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向社会发布了《充分发挥人工智能赋能效用 协力抗击新冠疫情的倡议书》。
广大人工智能企业积极响应、主动作为、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六大类AI 产品:肺炎CT影像辅助诊断系统、疫情防控机器人、智能测温系统、疫情防控外呼机器人等人工智能技术在防控抗疫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为此,在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和有关专业机构的支持下,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对在科技支撑抗疫中表现突出的人工智能企业点赞,在6月19日,对外公布了表现突出的79家人工智能企业名单。
这79家AI企业中,提供肺炎CT影像辅助诊断系统的有11家,提供疫情防控机器人的有18家,提供AI人体测温系统的有20家,提供疫情防控外呼机器人的有12家,提供智能分析系统的有14家,提供其他产品的有3家;企业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杭州、深圳、山东等地,
在榜单中,一些耳熟能详的安防+AI 企业上榜。首先是“AI四小龙”依图、旷视、商汤、云从;不过,它们上榜的领域有所不同。
其中,依图是在肺炎CT影像人工智能辅助诊断产品上表现突出,也是榜单中唯一一家安防+AI企业在这个领域提供了技术支持,而旷视、商汤、云从则都是AI人体测温系统上榜。
在AI人体测温系统层面,还有澎思、欧必翼太赫兹、景阳、云天励飞、艾睿光电等安防企业上榜。
在疫情防控的关键节点,全国面临复工复产、学校开学,火车站、客运站、机场等公共场所的大规模人口流动,加大了病毒传染的可能性,对高密度流动人员进行快速精准的体温筛查是科学防控的第一步。
榜单中的多家企业利用自身技术,开发推出了“AI人体测温方案”,方案结合热成像技术、人脸识别技术等技术手段,按照“高精度、多目标、低成本、快布控”的要求,实现了及时预防、有效控制的目标,并在各地政府的疫情防控中取得了显著效果。
在榜单中,机器人企业表现也比较突出,主要分为两个领域,一个是疫情防控机器人,工信部从疫情防控机器人的功能、性能和可靠性三个维度,对移动功能、业务功能、保障功能、核心性能、AI性能、可靠性六大类指标,通过三十余项细分指标评估测试方法进行综合评价。
认为疫情防控机器人为全国各地疫区的医院和隔离点,提供机器人的无接触配送、消杀防疫等技术服务,表现突出,以优必选、普渡等企业为代表;
另外一个领域则是疫情防控外呼机器人,腾讯、阿里云、百度、京东、搜狗、科大讯飞等都在列。
以科大讯飞的产品为例,疫情防控外呼机器人是基于智能语音、多轮交互技术与智能外呼服务平台,根据使用者为不同人群制定的随访方案,辅助进行重点人群发热筛查和跟进随访,对民众进行疫情的专业防护知识通知,应用于疾控中心、防疫站、社区情况排查和大型企业通知回访等场景,协助进行新型肺炎疫情的防控和宣教。人工智能随访标准统一,多路并发,自动分析数据汇总结果,可有效减轻工作者手动拨打电话的负担。
在智能分析系统领域,明略、国美电器、北科瑞声、万达、海尔、卫宁健康等企业上榜。
自疫情发生以来,人工智能作为重要的赋能技术,在智能测温、重点人群调研、医疗影像检测、非接触式无人配送等抗疫场景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企业积极参与疫情防控之战,疫情也推动了“黑科技”的发明创造,将人工智能通用技术应用于金融、安防、建筑、医疗、教育、交通等领域,形成人工智能+行业场景结合的良好社会效果,同时,也践行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和担当。
在这次科技抗疫中,不少安防企业也积极响应,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深圳市人工智能战疫研讨会暨科技成果展。
近百家来自人工智能行业的领先企业,展示了自己的抗疫科技成果和解决方案;以及云计算、大数据、机器视觉、生物基因、智能安防、应急救援、人脸识别、非接触体温监测、无人机巡检喷雾消杀等先进技术和应用经验。